投稿指南
一、稿件要求: 1、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、购买体验、性能详析等文章。要求稿件论点中立,论述详实,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。文章体裁不限,字数不限。 2、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(*.txt)。如果是文本文件,请注明插图位置。插图应清晰可辨,可保存为*.jpg、*.gif格式。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,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,而将插图另存,并注明插图位置。 3、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,最好压缩后发送。 4、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。例如句号为。而不是.。 5、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(真实姓名、笔名)、详细地址、邮编、联系电话、E-mail地址等,以便联系。 6、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。 7、我们对有一稿多投、剽窃或抄袭行为者,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、经济责任的权利。 二、投稿方式: 1、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。 2、 编译的稿件,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。 3、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、稿件著作权: 1、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,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,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。 2、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,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。 3、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、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。 4、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,即不允许一稿多投。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,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。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。 5、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: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、复制、摘编、表演、播放、展览、发行、摄制电影、电视、录像制品、录制录音制品、制作数字化制品、改编、翻译、注释、编辑,以及出版、许可其他媒体、网站及单位转载、摘编、播放、录制、翻译、注释、编辑、改编、摄制。 6、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,未经我方许可,任何网站、媒体、组织不得转载、摘编其作品。

个人的经济学探索与时代*

来源:时代报告 【在线投稿】 栏目:期刊导读 时间:2021-02-18
作者:网站采编
关键词:
摘要:写产权,写人本,写转型,如今轮到写自己——写自己的学术人生。似是一个大时代的个人“微史记”。 我写下了这样一个“题记”: 宣传是传播已知, 科研是探索未知。 常怀对未知

写产权,写人本,写转型,如今轮到写自己——写自己的学术人生。似是一个大时代的个人“微史记”。

我写下了这样一个“题记”:

宣传是传播已知,

科研是探索未知。

常怀对未知的敬畏之心,

修炼后知后觉的自己,

泽须自强不息。

感谢组织者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、《经济研究》编辑部和出版者广东经济出版社给我提供一个审视自己“学术前半生”的机会。

“你是谁?你从哪里来?这四十年做了啥?要到哪里去?还能做点啥?”…… 在写这部学术小传的过程中,不断地叩问自己。

“我是谁?”

需有自知之明。接到出版社约稿函的那天,心中有些诚惶诚恐。想起了王安石那一诗句:“不畏浮云遮望眼。”①引自王安石《登飞来峰》一诗:“飞来山上千寻塔,闻说鸡鸣见日升。不畏浮云遮望眼,只缘身在最高层。”

从国内看,如果不是坐井观天,而知“天外有天”的话,一个数据不可忘却:全国在编的社会科学工作者大约有50 万。尽管社会科学工作者不等于“社会科学家”,且经济学家也只是社会科学家中的“一部分”,但在经济学界,包括在高校、社科院、政府研究机构、党校行政学院以及众多的企业和民间研究机构等几大系统中,确有众多有为的经济学学者或专家,人才济济。

记得1985 年在天津举办全国中青年经济改革理论讨论会期间,老一辈经济学家薛暮桥先生曾发来四句题词:“济济英才,满腹经纶。青出于蓝,后继有人。”

与诸多前辈和同侪经济学家“英才”相比,我自叹弗如。

从国际看,如果不是坐井观天,而知“天外有天”的话,更令人汗颜。萨缪尔森教授等国外学者认为,中国的经济实践为经济学的发展提供了绝好的素材,但自己的研究,距离这些期待有多么遥远?

另一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科斯教授也曾期待中国出现“思想市场”,但遗憾的是,“思想市场”的货架上有几件自己的货品?……

实在有愧。我知道自己“几斤几两”。

由于1960 年大饥荒,我走的是一条非常规的成长路。“三上大学而无缘本科文凭”,更无硕士博士学位,只是由于谷书堂教授和滕维藻校长的宽厚与包容,才让我进入南开大学经济学的学术殿堂。

对此我的心底怀有一种“原罪式”的宿命感,此情结原本传统的读书人多少都有,但我更为直接也更为深沉。能够成为南开经济研究所的一名研究人员,已属幸运。与那些我熟知的屡遭厄运、抱憾终生的经济学界前辈比,与那些才华横溢却由于种种原因过早“离场”甚至英年早逝的莫干山朋友比,我今天依然能够“在场”,已经很知足了;对入选《改革开放进程中的经济学家学术自传》丛书,实在不敢奢望。学界对我如此厚爱,感恩。想起了我在陕西法门寺留下的八个字:“无,为正常;有,为幸运。”

——一个在国际主流学界默默无闻的人文经济学人,一个不够格的《改革开放进程中的经济学家学术自传丛书》的“入选者”。

“你从哪里来?”

曾经有学生问:“您是如何从事经济学研究的?”我如实相告:“是‘大饥荒’逼迫我学习经济学的,没有什么理想抱负,只是为了给自己找个‘饭碗’,以减轻家里负担而已。”

本书第一章的“楔子”——《1960 年“闹饥荒”:“尽快找所管饭的学校”》,“楔”进了我学术人生蹉跎岁月的起点。历史的灾难在一个15 岁少年心底打下的烙印,一生一世都不会抹去。第一章的四节,写了学术成长的四部曲:名师指点,时代机缘,中青聚会,宏观历练。这既是我成长“四部曲”,也是我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“四要素”。通过此,或可探究人生成长的奥秘及其蕴含的某些规律。

(一)名师指点

这既是历史起点,也是逻辑起点。作为一个“常人”,我不太相信“无师自通”(除非是真正的而不是标榜的“天才”)。一个人,可以没有文凭或学位,但是作为治学者,无论如何不能没有高人指点。

南开大学谷书堂教授就是这样一位指点学术道路的名师代表。2016 年,在谷老师追悼会翌日,我发表文章写道:“我清楚地记得,您当时②即1974 年南开大学经济系政治经济学进修班期间。点拨我的‘一根两苗’。您说,从经典作家‘劳动谋生手段’这条根上,本可以长出两棵苗:按劳分配和商品经济。但是,经典作家为什么只承认按劳分配而否认商品经济呢?您的话,使我受到震撼,激发了我探索经济理论问题的兴趣。”③常修泽:《谷老师,让我再看您一眼》,《天津日报》2016 年4 月1 日。


文章来源:《时代报告》 网址: http://www.sdbgzz.cn/qikandaodu/2021/0218/976.html



上一篇:电商将世界推向新贸易时代
下一篇:德国教师拖堂违法

时代报告投稿 | 时代报告编辑部| 时代报告版面费 | 时代报告论文发表 | 时代报告最新目录
Copyright © 2018 《时代报告》杂志社 版权所有
投稿电话: 投稿邮箱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