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· 《时代报告》栏目设置[06/29]
- · 《时代报告》投稿方式[06/29]
- · 《时代报告》征稿要求[06/29]
- · 《时代报告》刊物宗旨[06/29]
抗疫剧《在一起》幕后揭秘:中国影视界的集体攻
作者:网站采编关键词:
摘要:作者/雅莉 王半仙 编辑/郭吉安 一走廊的尸体,护士脸上的勒痕,物资短缺下的水桶面罩……8月6日,抗疫剧《在一起》发布了9个单元故事的片花。富有冲击力的镜头和高昂的配乐混合
作者/雅莉 王半仙 编辑/郭吉安
一走廊的尸体,护士脸上的勒痕,物资短缺下的水桶面罩……8月6日,抗疫剧《在一起》发布了9个单元故事的片花。富有冲击力的镜头和高昂的配乐混合在一起,许多人泪目了。
大约5个月前,抗疫剧《在一起》项目正式启动。虽然当时新冠疫情的防控不断传出好消息,但大众的情绪依然处在自危和紧张之中。《在一起》的官宣,无疑刺激了他们敏感的神经,一时间争论四起。
为什么不拍纪录片?是不是又要一味唱赞歌?疫情还没过去不能再等等?每个问题都在质疑官方拍剧的目的和最终的成果。
5个月后,《在一起》官方释出了9段故事的片花。大家终于看到了这个项目的些许态度和面目。无数真实感人的镜头,将人瞬间拉回疫情肆虐的冬季。
目前,《在一起》已经完成了初步的拍摄工作,预计在国庆前后上线。10个故事呈现了不同的类型剧风格,《搜索24小时》像悬疑片,《同行》有公路片质感,《口罩》更有市井生活气。但共同的特点是都有极强的纪实感,不少演员都素颜上阵。
回顾整部剧的制作历程,2月份筹备,10月份上线,7个多月的时间统筹10个故事,还要协调无数剧组人员和相关部门,这其中的曲折困难可想而知。
娱乐资本论独家采访了《在一起》的制片人孙昊,以及《摆渡人》单元的编剧高璇、《方舱》单元的编剧六六和《武汉人》单元的导演杨阳,试图还原这部被称为"中国影视界集体大行动"的抗疫剧的诞生历程。
筹备:拍单元剧、写小人物、不一味唱赞歌
2月16日,现任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电视剧司司长的高长力刚刚上任三天,就萌发了做一部剧来记录疫情的想法,他找到了时任上海广播电视台台长(现任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)的高韵斐,准备启动后来的《在一起》。
高韵斐在上海电视节论坛演讲时,特意提到了"创作的紧迫性",希望剧集能够在今年10月播出。从广电总局和上海广播电视台手中接下任务的,是此前在现实主义题材剧中多有建树的耀客传媒。
但按照传统长剧集的生产流程,即便是20集的剧本,也需要好几个月的打磨,再加上拍摄周期,时间根本不够用。于是制片方想到了由七个短片组成的献礼片《我和我的祖国》。
"我们觉得挺适合这个任务的,就向总局和上海广播电视台提出了单元剧的想法,每个单元两集,聚焦一个特殊群体,讲一个相对独立的故事。"在得到领导首肯之后,制片团队开始具体策划。
总的来说,《在一起》的创作原则遵循三点:真实还原、写小人物、不一味唱赞歌。
电视剧司司长高长力是纪录片出身,"真实"是他对电视剧的基本要求。现任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陈雨人也在一次采访中,说到自己在SMG分管纪录片工作,非常能够理解高长力所提的"时代报告剧"的概念。《在一起》从主管单位到制作团队都将"真实"作为底线,统一纪实风格,贯彻"时代报告剧"的理念。
于是在兼顾行业覆盖面的基础上,片方选择了最有代表性的新闻人物或者群体。比如,第一个单元《生命的拐点》就是展现武汉当地医生的事迹,而《救护者》单元则讲述的是援鄂医疗队的故事。
《救护者》单元预告截图
当时网络传言会有钟南山的故事,并且由陈道明来演,片方很快出面辟谣。孙昊对娱乐资本论解释,"我们在和总局以及上海广播电视台沟通时,共识就是要写小人物的故事,钟南山院士贡献非常大,但我们选的还是普通人和群体。"
总策划案上交之后,广电总局和上海电视台选定了9个故事,并返回了一个意见,希望加入"武汉人"这个单元。虽然片方上报的故事反映了各行各业去救援的人,但疫情当中真正承担最大压力的武汉当地居民也需要被看见。
10个故事就这样定了下来,片方开始组建班底,邀请编剧、导演和演员。据娱乐资本论了解,片方在选择编剧时,会优先考虑合作过的编剧。没有合作过的编剧,则会希望是一线编剧,并以创作现实主义题材见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