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· 《时代报告》栏目设置[06/29]
- · 《时代报告》投稿方式[06/29]
- · 《时代报告》征稿要求[06/29]
- · 《时代报告》刊物宗旨[06/29]
“东北形象”如何在电影中塑造与传播丨研究报
作者:网站采编关键词:
摘要:来源-《电影文学》2020年第12期 转自-电影文学杂志 ?编者按 电影作品与区域文化、区域形象有着相互影响的关系。本文选取2014年至2019年6月期间在中国院线上映的862部电影为研究对象,
来源-《电影文学》2020年第12期
转自-电影文学杂志
?编者按
电影作品与区域文化、区域形象有着相互影响的关系。本文选取2014年至2019年6月期间在中国院线上映的862部电影为研究对象,通过回归模型研究东北因素对电影票房、电影评分的影响,再通过LDA主题模型,研究电影网站评论中受众对有东北因素电影的具体评价内容。以此为基础,通过分析院线电影作品中东北元素对电影的影响,探讨东北地区在电影中的形象,进而思考受众对于东北文化、东北地区的认知。
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,各地愈加重视地方形象的塑造,地域形象也成为能够影响区域政治、经济、文化等方面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因素。在地域形象的塑造和传播过程中,大众媒介在其中起到巨大的作用。地域外的受众往往无法深入了解某个特定地域内部的文化和特色,因此,外界对地域文化的了解绝大部分来源于各种渠道的传播媒介,例如通过文学作品、社交平台以及电影作品。在本文中,我们通过分析院线电影作品中东北元素对电影的影响,探析当代媒介传播中东北地域形象的对外传播与塑造。
研究假设的提出
当前的社会环境下,影视创作和地域形象是相互影响的关系。电影作为大众传播中一种形式,是经过艺术加工的表现手法,通过对特定地域的外在符号、风俗、独特气质和性格进行艺术化的传达,可以达到传播地域形象的效果。同时,地域文化和形象也会影响电影的传播效果。
现在的平民文化中,“东北”成为黑吉辽三省的代名词,作为一个特有语汇被加以凸显,并被公众人为地赋予了更多新内涵和代指含义。东北的地域想象一直是各种领域的热点话题,在学术领域中的热度也一直高居不下。对东北题材影视剧作品的研究也逐渐增多,有学者研究东北题材影视剧的音乐,有学者研究电影和东北文化、东北特质的关系,还有学者研究东北农村题材电影中的女性形象。
本文站在另一种视角了解东北形象——利用量化研究方法,从宏观的视野下研究电影作品中东北元素产生的影响,透过电影作品分析当代东北的地域形象,以此探析媒介传播中东北地域形象的传播与塑造。
长期以来,在外界大众的心目中,东北是以幽默的文艺作品、独特的东北方言和冬季的冰雪景观而受到人们的关注。多种形式和渠道的大众传播作品成为我们认知外界的主要平台,在由媒介构建出的拟态环境中,新时代背景下的东北形象被不断地改写、重塑。结合文献资料和对东北地域形象的基本了解,本文提出以下三个研究假设:
假设1:电影中融入东北元素会对电影的票房产生影响。
假设2:电影中融入东北元素会对电影的口碑产生影响。
假设3:东北元素会成为受众讨论的主要内容之一。
《猛虫过江》剧照电影票房评价
与东北形象的相关性研究
数据描述
本文从电影作品中东北元素的影响角度出发,分析含有东北元素的电影作品的票房和评价情况,进一步探究电影作品与东北形象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。
我们将电影中的东北元素定义为三方面,即影片中出现东北方言、影片中引入明显的东北文化元素(例如东北妇女形象、东北农村形象)、影片中含有东北地域背景(例如故事发生地、时代背景)。其中,我们将同时拥有两方面以上东北元素的电影定义为含有“强东北元素”。
例如,小沈阳导演并出演的电影《猛虫过江》是由小沈阳、潘斌龙、宋芸桦主演,该片讲述东北农村青年沈福意外得知有一笔巨额遗产需要自己继承,便从东北来到台北大闹台湾地区黑帮社团的喜剧故事。电影中部分镜头取景于东北农村,融入了大量诸如雪景、东北农村建筑、貂皮大衣等带有东北符号的元素,且影片中大部分对白采用东北话。该影片同时包含了三种东北元素,即将其定义为“强东北元素”。而《我的战争》《白日焰火》等影片的取景地和故事发生地在东北,除此之外不包含其他东北元素,则未包含“强东北元素”。
由此,对2014年至2019年6年间中国院线上映且票房超过10万的电影进行筛选,获得总体样本电影862部,其中含有东北元素的电影共计47部,包含强东北元素的电影26部,数据统计截至2019年5月31日。电影作品中东北元素的总体分析
为了解电影的类型和题材,对筛选出的47部含有东北元素的电影作品进行电影类型的分类,分类结果如表1所示。表1含有东北元素的电影类型统计
文章来源:《时代报告》 网址: http://www.sdbgzz.cn/zonghexinwen/2020/1004/763.html